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作文库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小学 > > 六年级 >

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800字

2022-11-28 11:11:37六年级访问手机版348

篇一: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马沧澜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春节似乎总是踏着烟火而来,而又踏着烟火而去。而在老家的春节中最为重要的,则是腊月三十,在老家也称年三十。每当日历一页一页向着年三十奔去,我和小伙伴总是数着日子,盼着年三十的到来。当红灯笼挂满了街坊,我们便知道年三十已提着万家灯火,向着这座小镇走来了。

大年三十,必然是要守岁的。但年三十的早晨,必然是忙碌的。家中的老人们会搬出蒸笼和笼架匀水糕。而我们小孩子便随着家中长辈一起,打打下手,跑跑腿。

“嘟噜噜”一锅水糕出炉了。我和小伙伴围在炉边,看着奶奶卸下一层蒸笼,抬出一层水糕,熟练的朝竹匾里倒去,向我们笑了笑:“喔唷,既然闲的慌,那帮我整个点心嘞!”

我和小伙伴十分不解:点心?这可怎么做?似是看出了我们眼中的疑惑,奶奶捻出一个水糕,用木筷头蘸些茜草汁,在水糕上点一个小红点:“呐,这就好啦。”奶奶将筷子递给我们,“去吧,省着点茜草咯。这么一道,可是象征着开门红呀!”我们点点头,接过筷子认认真真的点“点心”。

我曾经问过奶奶这么做的缘由。唐朝时,杨贵妃因喜欢吃一道名为“贵妃饼”的食物,民间便仿着“梅花妆”的样子在各类面食上进行点缀。时间慢慢过去后,梅花的样子便简化为了一枚红点,又为“点心”。后来在我们老家,又有了“开门红”的寓意;而把水糕对着门累在一起,还有挡邪护家的“功效”。

蒸笼卸下了一层又一层,水糕慢慢的累作了一面“墙”,而时间也慢慢到了下午:是时候贴对联了。我和奶奶用清水洗满了三次手,拿起对联向门外走去——据说洗满三次手再贴上的对联,也能为家中抵挡妖邪。此外,也一定要在六点整贴上春联,以保六六大顺,合家团圆。我和奶奶搬来高凳,垫着脚贴上早已备好的对联:“张灯结彩迎新春;欢天喜地庆佳节。”贴完后,奶奶笑着对我说:“今后呐,孙女儿你也得好好努力啊!”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新年。窗外的鞭炮声响了,许久未停。风从窗外微拂而来,明明是寒冷的时节,吃着刚刚热好的水糕,看着窗外的烟花与明月,却一点不觉寒冷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往后的每一个春节,都能与家人共度。

篇二: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种风俗。农历二月半,人们会在这天举办庆典迎“伏虎禅师”,并且邀请亲朋到家中做客。

这个节日的来历啊,可是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个罗伏和尚,他心地善良,有一天下山取火,碰见了一只饥饿的老虎,他取火回来,便以身饲虎。他舍己的精神感动了上苍,观音菩萨点化了他成为“伏虎禅师”,老虎成了他的坐骑。人们也把二月半这天定为伏虎禅师的纪念日。

农历二月半这一天,是我除了过年外最期盼的一天。早上,太阳才刚掀开云彩,探出头来,庙会里已排起了长龙,人山人海了。年长的爷爷奶奶为我们化妆,有扮成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有扮成肥头大耳的猪八戒;有扮成忠心耿耿的沙和尚……而我扮的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穆桂英:脸上化着大青衣的妆,身披红衣,头戴帅盔,英姿飒爽的样子!

最激动人心的时候来了,庆典开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请出的“伏虎禅师”;后面紧跟着声势逼人的军鼓队,鼓声如雷、震天动地;腰鼓队的奶奶们鼓槌飞舞、彩绸翻飞,极富感染力;还有一支由小朋友组成的小号队,号声嘹亮、意气风发;再后面就是我们了,我们这个方队最有意思,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腾云驾雾的唐僧三徒被大人扛在肩上,当然还有我的穆桂英挂帅。我和“花木兰”、“楚霸王项羽”一起坐在特制的车上宛如骑在马上,后面还跟着坐轿子“大家闺秀”……最后一个方队是由全村人舞着彩旗、举着香组成的,有年过七旬的老人、有血气方刚的少年、有活泼踊跃的小孩……游行结束后,会向村民们分发水果、礼物,这还有多层意义呢!希望大家平安长寿,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是纪念“伏虎禅师”的舍己精神,第三层是希望每个人在这一年都能得到守护和祝福。

这时候在村民的家中,男主人们在舂粿,女主人们在做美味的菜肴:烧牛肉、红烧鱼……客人们一边帮忙,一边聊着天,大家在一起度过这愉快的一天。

这风俗节日的一点一滴无不体现着丰富多彩的家乡特色和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建设更美好的家乡,把家乡的风俗继续传承下去!

篇三: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今年我来到哈尔滨,略带思乡的小情怀,过了一个东北风情的传统小年。

先说雪,只有去过中国东北才懂。美丽怪异的雪让东北名扬中外,不似南方雪的娇羞温婉,它的辽阔深远令人荡气回肠,雪域苍茫仿佛是飘在山间的水墨画卷,真是爽得无以言表。我和妹妹坐着雪橇玩得停不下来,因为雪本身厚度,妹妹总需要妈妈的帮助才行。

到小年夜那天,我们驱车60公里来到哈尔滨郊外的牧雪山村,这是一个宁静的度假小村庄,积雪层层叠叠,一座座木屋连成雪屋,屋前高高挂起大红灯笼,喜气洋洋,年味十足。一进屋,暖暖的,身着红绿花棉袄店家大娘十分热情迎接我们,她端出了各种小吃: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油炸冰淇淋……“都尝尝,多吃点!我们的特色小吃。”她扯着嗓门说,脸上笑开了花。我迫不及待的尝了个遍,冰冰的甜甜的,直到心里。

不一会儿好几个房车团的游客们相继到来,有深圳的、北京的、苏州的、还有一团是杭州的。我幸喜万分,立马与一个杭州小朋友聊起来,竟有几分“他乡遇故知”感受。店家大堂满满当当的坐了6桌,穿着皮袄的店小哥们端上了正宗的东北六大碗,举杯干了农家自酿的米酒,开始了小年夜的晚餐。大家十分热情,不同的方言似乎相通,一起把年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沾上一点蒜泥,还未入口,肉香已扑鼻而来;咕嘟咕嘟翻滚的酸菜,偶尔带出几根晶莹的粉条;硬挺的白菜,在肉汤里尽情吸收汤汁,轻轻咬上一口,汤汁四溢;还有那团圆吉庆的饺子。大家吃着喝着,唱起了歌,相互举杯,相互祝愿,脸上漾出了幸福的笑容。看此情此景,我拿起了妈妈的手机,忍不住给远在家的外公打去电话,送去祝福。“外公,你饭吃了没?“”我希望你能身体健康!等我回来过大年哦“今天我们没在一起过小年,但我想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在这片天空下,到处洋溢着爱和温暖的味道,年的味道。

夜晚村落景色越发美丽,大红灯笼照耀整个村落,篝火印着人儿红彤彤的。东北的年,有独特的味道和情怀,让不认识的人们能够串在一起,让我体验到一次与众不同春节之旅!

篇四: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你听说过吊钱儿吗?那可是天津过春节独一门的传统风景。成对的吊钱儿,往玻璃窗棱上一贴,在阳光的映衬下,红得鲜艳,红得耀眼,那真叫一个漂亮!我姥姥家在天津,我自然对吊钱儿不陌生了。

天津的吊钱儿,是剪纸艺术的一种。起源于唐朝,一直延续到现在。吊钱儿的颜色古代有五种:大红、粉红、黄、绿和蓝,现在只有两种红色和金色。吊钱儿的形状是一尺多长、半尺多宽的纵向长方形,上面刻着聚宝盆、花鸟鱼等一些精巧的图案,中间刻着金玉满堂、合家欢乐等一些吉利的祝语,字与图案中间用古钱串、鱼鳞纹等相连,最下面剪成一条条小幡。贴吊钱儿,和中国传统的贴对联、贴福字一样,象征着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的祝福和美好的期盼。

记得有一年,如果没记错,那是我第一次回天津过春节。充满好奇心的我,自然对天津过春节的习俗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吊钱儿。妈妈和姥爷上街买了很多吊钱儿,回家之后,我便自告奋勇要贴吊钱儿。妈妈认真地说:“贴吊钱儿,很有说道,必须贴在门窗玻璃上方的横棱上,不能将吊钱儿的整个画面都粘上,而是只贴吊钱儿的最上端。这样开着门窗,小风一吹,任其摇摆,所有的祝福和运气都吹进来了。还要谨记一条,吊钱儿必须是双数,意味着好事成双。”原来如此。我开始贴吊钱儿了,可是身高不够,只能站在椅子上面贴,结果贴得歪歪扭扭,幸亏妈妈帮忙把吊钱儿贴正。一阵微风吹过,火红的吊钱儿轻轻摇摆,屋子里立刻增添了过年的热烈气氛。

转眼间,到了正月二十五,我在屋里玩,忽然闻到了一股香味,便跑了出来。只见妈妈和姥爷正站在窗户前,揭着年前贴的吊钱儿。我看着心疼,着急地询问:“妈妈,为什么要把吊钱儿揭下来呢?我们贴错了吗?”听见我幼稚的问题,妈妈笑了,“当然没有!今天是正月二十五,天津叫‘填仓节’,都要把吊钱儿揭下来,放在柜子里保存,填仓嘛!天津还有一句俗话,‘填仓填仓,干饭鱼汤’这不,正炖着鲫鱼汤呢!”我高兴得拍手叫起来:“怪不得这么香呢!”

“京津百里远,别是一乡风。”贴吊钱儿,是天津独特的传统风俗,是中国宝贵的文化精粹。明年春节,记着贴吊钱儿啊!

篇五: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廖娴

你可吃过一种类似巨型饺子的食物?

鬼节吃米较粑是我们家乡特有的风俗,一直以来,都是这么代代相传下来的。在农历三月初三要吃马兰头馅的米饺粑,听老辈们说这马兰头是春天一声雷声后长出来的,吃的是春天的第一道野生味,可清肝明目,是大自然的一方良药。

妈妈大口吃着米饺粑,边咀嚼边对我说:“三月三,鬼打粑。吃了米饺粑,鬼不来找你哦!”

我虽不是在家乡长大的,但家乡的传统风俗我可是从小听到大,也是从小品尝到大的。

如今,又到了鬼节,我才亲眼见证“巨型饺子”的诞生。妈妈把米磨成粉,然后用开水和粉,揉成团,调好馅,接着把米团压扁成圆形,似碗口般大小,随后把米兰头馅放进去,捏成饺子形状,最后放入锅中蒸。“娴儿!吃米饺粑喽!”我快步来到灶房,妈妈掀开锅盖,一股白色的热气争先恐后的往上冒。“哇——啊!”我激动地直跺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妈妈笑着说。

一盘盘白得发亮的米饺粑随着热气摆上桌了,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一边品尝着可口的美味,一边称赞妈妈和奶奶的手艺。我挑了一个大的,深深咬了一口,“嗯!”米饺粑皮白馅绿,营养可口的马兰头馅被厚厚一层面皮包裹着,在味蕾中翻滚……

“对了,妈妈。”“怎么啦?”“鬼节是怎么来的呢?”“那还要从那个传说讲起。”妈妈意味声长地说。

传说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有天官赐福、地官解赦罪、水官解恶的说法。而地官的生辰刚好是在中元节也就是鬼节这天,据说地官掌管地狱之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慢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火为为土者照回家之路。

虽然我很怕鬼,但这毕竟是我家乡的风俗。此刻,米饺粑的味道还在舌尖回味。这便是马兰头的味道,鬼节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我的家乡很平凡,但说到风俗时,那可是说也说不尽、品也品不完。妈妈说,我就是他们下辈的儿女,这家的的味道不能忘,长大了也不要丢弃我们家的传统风俗和文化,因为这是我们的“脉”。

篇六: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而每个地方的风俗却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特点,现在我就来说说我家乡的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描写春节(过年)的一首古诗,在我家乡过年的的气氛从腊月二十几就开始了,特别到了大年二十九,老人小孩各忙各的。老人忙着准备零食饭菜,孩子们忙着贴门对放炮竹。这一天早上奶奶早早把我叫起来:静仪起来做丸子了。这次我没有赖床,快速的洗漱完毕。奶奶说:做丸子有很多讲究,要先把糯米饭煮熟之后放调料,盐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用手去将蛋黄搅匀团出来的丸子一定会圆,因为这代表着团团圆圆。作为一个新手,我还不太能完全掌握这门手艺。奶奶就反复教我。做好的丸子一定要在外皮裹上一层蛋液。这样炸出来丸子既不粘锅外皮也酥脆可口。第一次觉得做丸子还有这么多讲究,当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年三十一大早,就听到我爸爸的一嗓门:静仪起来贴对联啦。这也是每年春节我都逃不过的小任务,我要给爸爸打下手贴对联。然后一起去祭祖,为了减少环境污染,现在农村也不给放炮竹了,现在的祭祖都是文明祭祖。所有准备完毕就等着年夜饭的开始了,我们一般在中午吃年夜饭。这个年夜饭也有很多讲究,吃饭时要将大门关上,而且不能一开始就吃主食。因为这代表着年夜饭吃完了,所以你只好先吃菜之后吃饭。将要结束年夜饭时,最重要的一刻就是发红包,也称压岁钱,也是长辈希望孩子在未来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这时我的心情肯定是无比雀跃的,计划着每比的花销,好梦还没做完,就听到奶奶说,静仪,可爱你俩的压岁钱先给妈妈保存吧,等到回合肥妈妈再给你们。我心里想着:到妈妈口袋里还能再出来吗?但是心里一百个不情愿还是要乖乖上交。

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早上早早起床,穿新衣,喝糖水吃元宵,重要的是这是在开门之前哦,开门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只有家里的一家之主才有这个资格。开门放爆竹这也预示着新的一年开始了。接下来就是走亲访友,俗称拜年。

这就是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是不是第一次听说,不过没关系,我也不知道你家乡的风俗。那就请你讲讲你家乡的风俗吧。

篇七: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我的家乡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是我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淡无奇,但家乡有很多闪光点,其中传统习俗——除夕之夜的年夜饭就是最亮的点。

年夜饭的重头戏就是一一饺子,一般吃过午饭就开始忙乎了。要想吃饺子,首先得会包饺子,幸好父亲是包饺子能手,他早早把猪肉和大葱都准备好了,这是做馅子馅的主要材料。下面就开始操作了,爸爸先用切菜刀把肉切成小丁最后剁成碎末,也把葱切成碎末,把大肉、葱放到盆里,又放上盐、鸡精等调料,然后顺着一个方向使劲搅拌,馅料能黏在一起,最后再淋上香油,饺子馅基本上就好了。接着就是擀饺子皮了,这是奶奶最拿手的绝活,她把面粉和水装进和面袋子里,不一会儿饺子皮的面活好了,十分光洁的面团。再把它揉成长条,切成大小均匀的剂子,再用擀面杖左擀一下,右擀一下,一个圆圆的饺子皮,就做好了。包饺子的有父亲、母亲,看他们熟练地包着饺子,一个个饺子就象腆着肚子的绅士,我心痒痒的,也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中。刚开始我包的不好,不是饺子皮被撑破了,就是包的像个瘪瘪的小丑,但是我不灰心,熟能生巧呀,到了后面,我不仅包得很快,而且也包的像模像样,终于我们把饺子包好了。爸爸把饺子端到厨房里,我闲着没事干,就跑出去找小伙伴玩了。

我们正玩的起劲,突然一股香味从家里窜出来,那是大鱼大肉的味道,家里做好吃的啦,我的馋虫被勾引出来了,我赶紧跑回家问妈妈:“饭做好了没有啊?需要不需要我的帮忙?”父亲笑着说:“没有好,我们也不需要你的帮助。”然后顺手给我递了块红烧肉,真香!我从橱柜上一看,哇!红烧肉、香酥鸡、麻辣鱼……好吃的全都有。我见到了小伙伴,又好好的把自己刚才看到的吹嘘了一番,弄得大家哄堂大笑。

终于饭做好了,菜也好了,我们在桌子上铺上雪白的台布把饭菜端到桌子上,先请爷爷奶奶坐下,然后在每个人的面前倒了杯可口可乐。年夜饭正式开吃,我赶紧拿起筷子给奶奶夹块红烧肉,喂到嘴里,全家人都高兴得哈哈大笑。我们围坐在桌子边,说着吃着,其乐融融。

虽然我的家乡只是一个小县城,也许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但是它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俗,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美好。

篇八: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逢春节来临之际,全国各地的习俗都各有不同。比如:东北喜欢吃饺子,山东热爱吃面食,广西习惯吃粽子,而在我的家乡——江南,吃春卷特别流行。春卷一定是江南人家的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点心。

春卷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晋朝,是从晋朝的春盘演化而来的,把菜摊在薄饼上食用。后来,春盘又变成了馅饼状,唤作春饼。再后来,才有了现在的春卷。春卷的馅料通常是雪菜豆腐干(咸)或是豆沙馅(甜)。春节年年有,春卷也年年包,传统的馅料已经满足不了我的口味了,在今年,我家就开拓了新思路,准备在馅料上作出创新。

鸡肉鲜美,芝士浓郁,放在一起味道应该不错,但会不会太腻了一点呢?加点爽口的食材应该会更完美。于是,我想到了韩国泡菜。泡菜不仅爽口,而且酸酸辣辣的感觉也能更加凸显出鸡肉的鲜嫩,使口感更丰富,更有层次感。

有一个好的想法还需要一双勤劳的手。准备好食材:把一片片金黄的芝士均匀地切成细条;将腌制好的鸡肉切成条状并用少油炒熟;把泡菜切成小块。开始制作:把春卷皮摊平;靠近其中一角的位置整齐的放上鸡肉、芝士各一条,泡菜少量;将春卷皮的一角盖在香喷喷的馅料上,两边往里一收,再让它在顺势“滚”一圈,一个白白嫩嫩的春卷就诞生了。就这样,我负责摆馅料,爸爸妈妈负责包春卷,一个个的春卷演奏出了和谐与快乐的音符。一家人坐在桌边包春卷,其乐融融。我看着那一个个春卷,感觉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爸爸起了油锅,热油在锅里呼噜咕噜地冒泡,一个个的春卷被放进了锅子里,它们在油里翻滚,不一会儿就穿上了金黄的外衣,很快,一个个散发着香味的春卷就出锅啦!我迫不及待地想尝一个,我刚咬下去,已经被高温熔化的芝士蕴含着醇厚的香味流入了我的口中,鸡肉很嫩,泡菜脆脆的,与鸡肉交融在一起,不一会儿,桌上就只剩下空盘子了。

春卷这一传统的美食虽然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还是经久不衰,春卷包含的久远的历史气息使我们了解了过去,又将它添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这个风俗真的是有滋有味有意义啊!

篇九: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

作者:刘宇童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也叫: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大年等各种各样的名字都有,它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隆重的佳节。俗话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家是怎样过的呢?让我逐字逐句的告诉你吧!

春节那天下午,我和妈妈到市场里去买包饺子的材料,来到们杂食店,那里有各式各样的东西,妈妈给老板说了要买的材料,老板听后就给了我们,付了钱,我们就兴高采烈的回家去了。

一到家,我们就开始包饺子。我先把面粉倒进锅里,再倒入水,用九牛二虎之力搅拌着,不一会儿就成型了,我让妈妈帮我平,让它变薄。然后我一下子把模具放上去,一口气把饺子皮全部做好了。妈妈和婆婆见了都睁大眼睛,对我刮目相看说:“你做的好快呀,真棒!”

我问妈妈:“包饺子的习俗有哪些呢?”妈妈笑着回答:“有一些地方的人们包饺子,常常习惯把花生、红枣、栗子、一元钱硬币放进馅儿里面,不同的馅代表着人们不同的愿望,表现了对来年的憧憬,饺子可是我国医圣张中景发明的,它的历史悠久,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呢,千万不要小看它哦。我听完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只见婆婆把肉切成小细块,再把它们装进搅拌机里,一转眼就变成了肉末,婆婆把肉抓出来,装上一个大碗里,我迫不及待的开始包了。只见我左手一块饺子皮,右手拿勺子挖了一勺肉放在皮子上不多不少,我把饺子往里面一捏,变成了波浪形就好了。我和妈妈比赛包饺子,一会儿是肉馅、一会儿是枣子馅、一会儿是花生馅。饺子里不知怎么回事,多了一个硬币馅的,让我迫不及待想吃了。

饺子煮好了,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拿饺子吃,每个人津津有味地吃着。爸爸说:“我吃到了枣子馅的。”妈妈说:“我吃到了花生馅了。”终于老天不负有心人,让我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那个饺子。我高兴极了!巴不得让全部人都知道我吃到了有硬币的饺子,大家都为我感到高兴,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我喜欢我家的春节,你们喜欢我家的春节吗?我希望每天都可以这样,你们家里过春节又是怎么过的呢?

篇十: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你知道“兴东福地”是哪儿吗?没错,就是我的老家安丰(安丰镇属于兴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风俗文化也不一样。我的家乡就有个很特别的风俗:十六夜。

为什么说十六夜特别呢?大家都知道,中国在正月十五会过元宵节,而在安丰,大家却在正月十六闹元宵。大概是应了那句老话:“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吧!其实十六夜的由来有两个传说:

宰相李春芳回家乡过十五元宵节,然而在路上耽误了,十六才到兴化,宰相回乡,乡亲们又聚集一起点灯笼,热热闹闹的“十六夜”就一直传下来了。

十是朱元璋打败了张士诚,由于之前损失较大,迁怒兴化,就想点兴化人解解气,于是定在正月十五这天到处杀人。谁家门上有灯就说明谁家过得好,就得杀。刘伯温知道了,就想救下兴化老百姓。于是告诉他们正月十五不要过元宵,也不要要点灯玩灯,否则会有灾祸。到了正月十五,朱元璋派的人到兴化了,看见整个兴化基本没有人点灯,几个不相信刘伯温的人点了灯,被杀了。从此以后,兴化不再过元宵,只过十六夜了。

安丰的十六夜,只是闹元宵吗?不更重要的是跨火把!“十六夜,跨火把,跨了火把霉气叉。”每到正月十六的晚上,大街上四面八方都涌来了人。街道旁的小贩卖着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兔子的,有飞机的,有娃娃的……人们提着花灯,牵着小孩,聚在街道上。不一会路上变得水泄不通。人群中间,有一块空开的场地。上面燃着火堆,火焰“噼哩啪啦”地笑着,和人们一起欢呼十六夜。

接着十六夜的高潮开始了!人们在火堆几米远的地方助跑,然后飞快地越过火堆,身体从几米高的火焰中穿过去。看得人心惊胆战,但又跃跃欲试。听我妈妈说,她小时候过十六夜,都会穿旧的衣服,因为担心穿新衣服会有火星跳到衣服上烧坏了。妈妈还说,跨火堆要跨三次,第一次是跨掉旧年的烦恼;第二次跨入来年的美好,第三次跨入幸福的大门。

“十六夜,剥糍粑,吃了糍粑划连叉”(划连叉又指侧手翻,安丰的方言。)奶奶在十六夜里,还会烙糍粑。用水和米粉调成厚粥状,倒入抹过油的锅中煎烙成两面金黄的糍粑。希望当年能买田置地。

安丰的十六夜还有“炸老鼠眼”、“送鞋子”“偷船桩”等习俗,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安丰镇玩一玩!

篇十一: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春节交响曲

孔韦苏

曲阜的春节大约从腊月下旬就开始了,虽寒风凛冽,但人们不会因此而减少迎春的热情。

自打进入腊月二十六,家家都得忙着“过油”,过油过油,其寓意是越过越富有,对孩子们来说,那就是炸酥肉、炸丸子,炸藕合、炸带鱼……这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大人们就起床了,和面、切肉条、腌制调味,忙活整整一上午,直到正午时分,才开始过油。姥姥用虎口掐了一块面糊,熟练地放进油锅,随着一阵“滋滋啦啦”的热油声,面糊不再是一开始的圆形,而是像一只只全身金黄的、长了很多条腿的小怪物,有趣得紧。大约五六分钟后,所有的面糊都炸至金黄,姥姥手疾眼快马上捞出,稍微一晚就会糊了。当那一盘盘诱人的酥肉摆上饭桌,我的口水都快“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刚想拿一个尝尝,却被姥姥用筷子狠狠地敲了一下,然后,她用小碗单独盛了几个放在了香炉旁,这才示意我下手,我满脸疑惑:“放那干啥呀?”姥姥笑着摸摸我的头,告诉我:“这炸酥肉啊,是先要上供的,这样来年才会得到保佑,才会平安、富有。”我恍然大悟,连忙去香炉旁磕了几个头,还不停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引得全家都哈哈大笑……

仿佛一转眼,除夕到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喜庆的春联,有的家门口还挂着几个灯笼,映得整个庭院亮堂堂的。这天人们更忙了,家家赶做年菜,在我的记忆里,这天,大人们是四五点钟开始忙起来的,每天“尽职尽责”的闹钟也被迫失业。夜幕降临,我最为期待的、一年之中的重头戏——年夜饭开始了。这天晚上,无论是多忙,无论多远,都要感回家来吃盘热乎乎的饺子,一家人团团围坐,看春晚、磕瓜子、聊着天、何等温馨!除夕和大年初一,奏响的是鞭炮烟花的轰鸣。

初二开始,便是极富特色的走亲戚了,去姑姑家、舅舅家拜年,按例大人们还要给孩子们压岁钱,这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了。而这段日子,时刻响在耳边的,是一声声的祝福。

新年这时已经接近了尾声,但压轴出场的“元宵节”正悄然靠近。赏过花灯、吃过元宵,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过去,第二天开始,又开启了忙碌的工作……

篇十二: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吃出的年味

肖乐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在人们的期盼中,手持灯笼,身穿新衣,隆重的来了,它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地将春节的帷幕拉开。

除夕夜格外热闹,室外满街的大红灯笼,琳琅满目的,几串鞭炮在地上炸开,几束烟花射向天空,在刹那间又炸成了一朵朵五彩斑斓的大花;室内各家各户做起年夜饭,团团圆圆,大家都一起吃着饭。这就是——除夕夜。

“吃饭啦!”伯母和妈妈端出了十多盘热气腾腾的菜,芳香四溢的牛肉,鱼肉,鸡肉,鸭肉,青菜,饺子等等,我着急的用筷子夹了一大块鱼肉,谁知这鱼是刚出锅的,我被烫到舌头发麻,伯母说,我这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妈妈则在一旁问:“这么喜欢吃鱼,那你知道过年吃鱼的寓意是什么吗?”“年年有余!”我抢答到“越来越富有!”爸爸也不甘落后,“都打对了!”妈妈夸起我们。

听妈妈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相传在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冬天,山里的动物少了,它便跑到了村子里,见人伤人,贱畜牲畜,只要一到这一天,村子里的人全都进惊恐起来。但后来时间长了,人们都发现了年害怕的三样东西了,一样是鲜红的颜色,比如红色;二要是明亮的火光,无论是大火还是小火,他都害怕;三样是巨大的响声,敲锣打鼓的声音也使他害怕。只要有这三样,年就不敢进村子了。第二天今早村子里的人都聚在一起互相祝贺,后来代代相传,过年这个习俗就慢慢有了,随之,为了庆祝过年,过年吃年夜饭的习俗也流传下来了。

吃过晚饭,我们一家都下楼放烟花鞭炮。爸爸拿出一串大红鞭炮,这鞭炮可真像一串大辣椒。他点燃了这串大辣椒,“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我赶紧捂起耳朵,生怕那噼里啪啦声钻进我的耳朵。放完鞭炮放烟花,爷爷递给我一个长方形的烟花棒。爸爸帮我把线点燃,一束星光“咻!”的一下直往天空射去,“嘣!”“噼里啪啦!”,烟花爆炸了,随后,一个,两个,三个烟花像长了脚似的直往天空跑,爆炸的每一瞬间,天空好像都因为这一些亮光亮了许多。

除夕,一年中的最后一天,这天里大家都会待在一块,团团圆圆,别说有多热闹了。

篇十三: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习俗——包汤圆

作者:王莉瑞

明天就是除夕了,是该吃年夜饭了。所以在除夕前一天,我们便要准备了。

这除夕吃年夜饭必不可少的就是汤圆,所以我们准备包汤圆,在包汤圆之前,我给大家讲一讲年夜饭的小知识。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大年三十)的阖家聚餐。在外工作的人都会在除夕来临之前回老家和家人团聚。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对一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顿晚餐。年夜饭是每年新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还讲究很多寓意。传统上年夜饭是在除夕祭祖后才食用。吃年夜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等等。

年夜饭的小知识介绍完了,下面就该给大家说一说包汤圆了。

开始准备了。我和妈妈先分工做大汤圆的芯子。妈妈先负责把芝麻炒熟,而我在一旁把花生、核桃仁、坚果放在菜板上剁碎,此时的我十分紧张,根本不敢把手放在菜板上,因为我怕把手剁到,于是就这样,我十分艰难地剁起了花生、核桃仁和坚果,虽然我此时艰难万分,但是我还是成功了。而另一边的妈妈也炒熟了芝麻,把大火转小火叫我把刚刚剁碎的一系列东西倒进去,于是又开始炒了。炒好之后我们戴上一次性手套把锅中的一大堆炒好的东西抓一小堆起来,搓成一个小圆,这便是汤圆芯子了。

搓完后,我们有把面粉倒在盆里,再倒点儿水,便和好了面,我抬起手揪了一小坨面疙瘩,把它压成一小片,之后把芯子放在面片的中央,用面片把芯子包起来,再搓成一个小圆,这,便是汤圆了。

大汤圆包好后我和妈妈剪下保鲜膜的几大快,把每个汤圆放进去,为了防止不粘住,我们把每个汤圆中间隔了4~5厘米左右,之后便放进了冰箱。

接下来就是用剩下的面就一小坨起来搓成小汤圆,但不用包芯子,可是面太多,所以晚上吃红糖汤圆。

先是把小汤圆煮熟,之后捞出倒掉水,把红糖丢进去溶掉,然后把煮熟的小汤圆倒进去炒一下,再加几滴水,之后装盘时再撒点芝麻,美味可口的红糖汤圆就完成了。

哈哈,包汤圆可真好玩啊,虽然刚刚包的时候面掉了一坨,但我没浪费,而是把他糊在了哥哥的脸上,然后……呜呜呜,好,今天到这里就结束了,再会!

篇十四: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陕西的春节

谢雨馨

我们陕西的老百姓,都很喜欢过节,不过,人们最注重的依然是春节。

陕西农村的人们为了春节,在腊月一开始就忙乎起来了。最忙的就属妇女了。她们忙吃忙穿,忙洗忙涮;蒸馍馍,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吃食都要提前准备好。

到了除夕夜,妈妈做好团圆饭摆上桌,但要在长辈们都落座后才能开吃。但是这些规矩可难不倒我、我姐和我弟,我们总能找机会拿片炸油糕、吃个糖。

即使偶尔被发现了也不会挨骂,因为过年这几天,在我们这里大人们是不会责骂孩子的。

吃了年夜饭,就是我们孩子的时间啦!什么摔炮、擦炮、二踢脚,应有尽有。有一回,弟弟拿了个擦炮,结果还没来得及扔,它就炸了。

所幸弟弟没有受伤,不过,从此以后,他对擦炮产生了心理阴影,再也没有碰过。

放过了小炮,就该放大炮了。但这回是大人放,我们小孩呢?早躲进屋里啦!把大门推开条缝,三个脑袋悄悄探出来,但只露出来了三双眼睛,每人的手都捂着自己的耳朵。

外面的鞭炮震天响,屋中三个小孩的心咚咚跳,但靠在一起心里乐淘淘。

终于挨到放完鞭炮了,可以去夜市买灯笼啦!我们那儿如果有谁家的孩子十二岁了,做舅舅的就得给她多买两灯笼,我姐姐就收到过。“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应该和这个习俗有关系吧。

到了第二天早上,也就是大年初一,该拜年收红包啦!拿上几个红方帕子、几把绸扇、一个小音响,出发喽!到了爷爷奶奶家,把小音响往桌上一搁,拿起两把绸扇,两手各拿一把,再来曲《好运来》,姐弟三人随着音乐扭来扭去,绸扇也一上一下的,别提有多好看了。

老人家本就爱看,三个娃子再一扭,乐得嘴都合不拢了。更何况三个脆生生的嗓音一齐说:“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

老人家哪挡得住呢。“哎哟哟,我的好孙子好孙女哟,娃娃乖着哩!”一听这话,我们就知道,红包有着落喽,还是个大红包呢!

大家呵呵地笑,二老和三个娃子便笑成一团:“谢谢爷爷!谢谢奶奶!”停留一会儿,孩子们便继续串亲戚了。

我爱的家乡风俗就算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只是一小部分呢!

借秧歌的词,祝大家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篇十五: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郭梦瞳

俗话说得好,“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繁忙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我们会做一大堆好吃的,做年夜饭,包饺子……在过年时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在过年时吃年糕,寓意着万事如意、年年高,当然有很多种说法,各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

年夜饭,是春节必要的,家家户户都会做年夜饭,现在生活好了,鸡鸭鱼肉等等变着花样制作各种菜肴,五花八门的,什么做法都有。年夜饭,虽然忙着,都乐呵着,到处都是香味,到处都是欢乐声,大家都在门上贴好了对联、福字,红红火火,干干净净,看上去喜庆极了。

第二顿饭也就是吃饺子了,大家一般都是在半夜12点吃,我们家是12点整吃,一般都是提前包好了饺子,等到半夜时候再下。单看她那白白的样子好像并不好吃,但是闻一闻它那香气扑鼻的味道,就足够咽下好几口唾沫了,再沾上醋或者是蒜泥,那就色香味俱全,好吃极了!加上家人们的互相祝愿的话语,看着春晚,一家人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吃完饭后,我们就要守岁了,等到第二天早上的时候,也就是初一,也是我最喜欢的日子,长辈大人们都会赠送给小辈们红包,送去祝福的话语,我和弟弟收了许多的压岁钱。

说到压岁钱,有个传说,古时候,有个小妖脸白手黑,名字叫“祟”,每到半夜就会去有孩子的人家,常常用手抚摸小孩子的头,等到第二天早上被摸到的小孩子,就会变成一个傻子。有一户人家为了防止这样事情的发生,在初一的这天晚上,不让他们家的孩子睡觉,和孩子玩八枚铜钱,把八枚铜钱放进红包里面再拿出来,就这样一直玩。玩到了半夜,孩子实在困得不行了,睡着了,晚上狂风大作,“崇”来了,父母害怕极了,紧紧的抱住孩子,当“祟”靠近孩子的时候,一道金光闪出,吓跑了“祟”,父母发现是,发现是那八枚铜钱发出的金光,之后便告知了天下。

春节一眨眼间就过去了,过年真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