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作文库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作文 > > 读后感 >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

2022-10-19 17:30:01读后感访问手机版246

第1篇: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

一、指导学生运用“涵咏”的读解。

强调学生要运用“熟读”“讽咏”等有声读解方法,以便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这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以外,与“熟读”“讽咏”相辅相成的,还有一种无声读解的方法,也能帮助学生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涵咏”。

所谓“涵咏”,就是悉心揣摩与反复咀嚼。朱熹说:“语言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咏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答何叔京》)这就是说,诗歌是有血脉贯通流转的活的整体,不能引外来道理作硬性分解,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而要反复涵咏感受,如嚼橄榄,如品香茶,才能领悟到古诗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获得作品的深层意蕴。

“涵咏”,就要突出欣赏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清人况周颐说:“读诗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咏玩索之。”(《蕙风词话》)就是要求欣赏者沉浸于诗境中,去细细感受玩索。

在这个单元的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不妨交替运用诵读与涵咏这两种读解方法,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矗

二、指导学生“入乎其内”,还要指导学生“出乎其外”。

欣赏古典诗歌,要“入乎其内”,置身诗境,以便与诗人取得共鸣。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还要“出乎其外”,与作品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出乎其外”有两种情况,一是“入”中之“出”,一是“入”后之“出”。

所谓“入”中之“出”,就是欣赏者置身诗境,沉浸于诗中,一方面联系作者其人和作品背景,即知人论世;一方面联系自己相关的生活与艺术经验,从而对作品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试想,我们联系了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韦庄的身世及其所处时代,不是能更好地欣赏这个单元这四位诗人的作品吗?我们把自己游览山林的体验、登临名楼的经历、在江南生活的感受,融会到对这个单元四首诗词的欣赏中去,不是能对四首诗歌有更深的体会和见解吗?

所谓“入”后之“出”,就是欣赏者与古诗拉开一定的距离, 以便对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与判断。 如果只“入” 不 “出”, 只沉迷于诗中, 就很难对作品作冷静的思考。 鲁迅先生曾批评说:“中国人看小说, 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 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其中的角色。 所以青年看《红楼梦》, 便以宝玉黛玉自居; 而老年人看去, 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 满心是利害的打算……”(《中国历史小说的变迁》)看小说是如此,读古诗也是如此。 所以, “入”后一定要“出”,“入”与“出”要统一起来。 “入乎其内”, 获得 “神与物游” 的审美感受, 领悟作品的个中妙处; “出乎其外”,能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 对作品产生冷静、 客观的高情至论。

三、这个单元的教学,不妨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蜀相》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精读。韦庄的《菩萨蛮》,通俗易懂,用“知人论世”法,让学生读读就可以了。《夜归鹿门歌》,应重在让学生领悟孟浩然诗歌的特色。

四、因为是选修课,可以引导学生搞一些探究活动。课文后的最后一道题,往往是比较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不妨从这道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个人探究,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都无不可。作为探究成果,小论文、读后感或者书评,都可以。班上可以把这些成果拿出来展览,出墙报,向外投稿,或者在读书会上宣读。

五、组织中国古典诗词学习兴趣小组,在学习本门课之余,定期展开活动。力争课内外结合。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相关:

第2篇: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据说是唐朝的7岁孩子缪氏子而写,年龄虽小,可志向远大。

一天晚上,我独步至于屋檐下看初月。透过厚厚的镜片细看明月弯弯。空如镜,镜似水,水黑幕。新月挂空,细如钩,明如烛。静静地照亮数丈万空。弯弯的新月并未有强盛的月光,只是在冥冥中掌管着黑夜的光亮。整个天空便活跃起来了。我凝视着这束光,心中感情万丈。

历朝历代,多少人如同弯月一样,默默地点亮一方角落,将阴暗的天空点亮。又有多少人如同弯月一样将光耀世间。李白望月,月下独酌伴其行。苏轼望月,同样写下不朽的篇章。今日,我欣然望月,却只能在内心中为月歌唱。

“时人莫道峨嵋小,三五团圆照满天。”弯月静静地悬在空中,细细的,小小的,但却充满了活力。不信,等到月中十五的时候再看,它就会团团圆圆,明明朗朗了。到那时,再抬头仰望天空,就会不由得发出一轮满月照下的感慨了。

现在的我们如同月初的新月,正在努力地积攒着力量;努力地吸取着人世间的精华;努力地学习着,朝着更大更明亮的目标前进。终究会有一天,我们会像月中的月亮一样又大又圆,在如墨似的天空中迸发出自己的光芒。照耀在广阔的大地上,照耀在每个望月人的心中,照耀在更多想成为我们的新月身上,让整个大地披上银白色的光芒。我相信,我一定可以,一定可以成为月中的月亮。

第3篇: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

翻开《古代诗词鉴赏》,长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则是两岸的风景线,它们组成了中华文化最绚烂的风景线。

豪放

北宋,不仅弘扬了一种崭新的词文化,还孕育了一位伟大的词人--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小人陷害,特别是当他被贬黄州时,他却并没有自甘沉沦,仍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境乘船出游,醉心于山水之间。虽然被贬,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之志依然在心中荡漾。他的豪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矗立在宋河之畔。

婉约

正是战乱的年代,又一位伟大的词人--李清照,诞生了。她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上天赐她一颗冰清玉洁的心,让她以美的心境去看待世界。

无论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还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一种美的感叹,竟是如此婉约。终于,她化作一道婉约的风景,伫立在战乱之河的两岸,供后人仰望。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墨笔勾勒出一道道风景线,静静地,默默地守护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两旁。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以现代人的身份与态度去仰望着这古老的风景。在仰望他们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真、善、美,并为之感动。

仰望历史,感受中华文化吧,让风景永留心中!